回溯时间的河流,重温焦裕禄事迹,那些散落众人口碑里的记忆依然感动、震撼,发人深思。
1962年冬天,大雪纷飞。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困扰的兰考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来最低水平。小小的县城火车站里,挤满了外出逃荒的灾民……
“我知道兰考是个灾区,人民群众正过着艰苦的生活。地委派我来,我愿意承担这个工作,但是要完成治理灾害任务的不是我一个人,得靠大家,靠全体干部振作起来,带领全县36万人,争取在尽快短的时间内把面貌改变了……”
50多年后,时任兰考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樊哲民仍然记得焦裕禄在县委会上的这段发言,“他的讲话很短,但很有分量。特别是他提出救灾是暂时的,以治灾代替救灾,要釜底抽薪,不要扬汤止沸。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治理思路。”
在焦裕禄精神展览馆,透明的展柜里,静静地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带着窟窿的布鞋,到被顶出大洞的藤椅,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参观的队伍缓缓走过,焦裕禄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多月,焦裕禄多数时候都在农户家里或生产一线蹲点调查。全县149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牛棚里和老农深夜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
兰考葡萄架村原村支书孙世忠曾回忆:“在焦书记眼里,群众的灾情等不得,群众的冷暖之事拖不得。为了关心群众,他恨不得把一分钟的时间掰成两半使。”
然而,就在焦裕禄奔走兰考大地的时候,积劳成疾,他的肝病越来越严重了。1964年5月14日,在被送医后不久,焦裕禄病逝。生命的时钟在42岁这一年定格。
焦裕禄纪念园里,松柏苍翠,柳丝低垂,2米多高的汉白玉纪念碑庄严肃穆。
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来焦园参观的人次超过百万。每到新麦收获时,就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
我和同事们总向人们追问同一个问题:焦裕禄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几乎不约而同,那就是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
曾任兰考县委副书记的鲁献启在退休后发起成立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编纂了《今天我们怎样学习焦裕禄?》等学习读本,迄今已有上千万人次阅读。
“从焦裕禄去世后人民的深切哀悼,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呼唤焦裕禄,再到21世纪的今天深情缅怀焦裕禄精神,这并非偶然。”他说,“焦裕禄是一座丰碑,焦裕禄精神像一面旗帜,代表着我们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代表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座丰碑依然屹立不倒,这面旗帜依然高高飘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不过时。”
河南新红舟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办公室:0372—6868368
培训部:郝老师 166 6838 5368
杨老师 133 5363 3099
邮箱:hqqwenhua@163.com
邮编:456550
网址:http://www.xhzwh.com/
地址:林州市红旗渠大道西段186号国家863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