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硕果飘香。我非常荣幸的能够参加“学习红旗渠精神,践行新时代担当”主题党日活动,在红旗渠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参观学习,品尝红旗渠精神之果。
这条蓝色飘带,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奇迹、中国第一渠的人造天河一红旗渠!它是20世纪60年代的林县人民为了改变缺水境况而修建的一项与天斗、与地斗的英雄工程。
红旗渠工程建设虽然已经是5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但今天再回顾这段艰难岁月,它给予我们的仍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更多的则是前进的动力。
红旗渠的故事历久弥新、令人难忘,不仅仅由于其故事本身的辉煌与悲壮,更是因为它强烈的象征性意义。它是太行山人民艰苦创业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个历史的精彩缩影。
50多年来,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一直以一种精神象征被人们传烦着。一个最普通的群体,用最简网的工具却创造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把“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贫瘠山沟,变成了“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江南水乡。红旗渠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当时林县56万人口严重缺水的生存危机,还带动和促进了林县各行各业的发展,使林县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红旗渠通水40多年来,共引水8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亩产粮食由开渠前的100余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50公斤左右,增产粮食15.9亿公斤。据统计,红旗渠年净创效益4000余万元,40多年来共创效益17亿元,相当于建渠总投资的23倍。红旗渠因此被林县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成为了我国水利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奇迹,有人说红旗渠是中国水长城,更有人称赞说红旗渠是“地球的蓝飘带”。1965年国庆节期间,总理在北京农展馆观看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展览,对红旗渠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称红旗渠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1974年2月25日,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同志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林县参观,卡翁达看后非常震惊,称红旗渠是"中国的又一座万里长城”。20世纪70年代,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这是对红旗渠的高度评价,也是对红旗渠精神的最高褒奖!
今天的红旗渠,显然已不单单是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用汗水养育、用鲜血染红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纯朴的林县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咬紧牙关,血汗交织干出来的。它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林县人民千百年来百折不挠,坚持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勇于和善于冲破一切艰险困难、追求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红旗渠精神与伟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它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河南新红舟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办公室:0372—6868368
培训部:郝老师 166 6838 5368
杨老师 133 5363 3099
地址:林州市红旗渠大道西段186号国家863科技园
邮箱:hqqwenhua@163.com
邮编:456550
网址:http://www.xhzwh.cn/